鼻腔的应用解剖

       鼻腔左右各一,其冠状切面呈三角形,矢状切面上内侧壁及外侧壁均呈四边形。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阈(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 limen nasi)与鼻前庭(nasal vestibule)交通。鼻前庭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内孔。该处有皮肤覆盖,其特征是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故易发生疖肿,而且由于皮肤与软骨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
       固有鼻腔(proper nasal cavity)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

一、顶壁:呈弯隆状。前段倾斜上升,为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后段倾斜向下,即蝶窦前壁;中段水平,即为分隔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属颅前窝底的一部分,板上多孔(筛孔),故又名筛板(cribriform plate),容嗅区粘膜的嗅丝通过抵达颅内。筛板菲薄而脆,前颅底骨折等外伤或在该部位施行鼻腔手术(如中鼻甲切除及鼻内镜手术)时较易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脑脊液鼻漏。

二、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前3/4由上颌骨腭突(palatine process of maxilla)、后1/4由腭骨水平部(horizontal process of palate bone)构成。

三、内侧壁:即鼻中隔(nasal septum),由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 of ethmoid bone)和犁骨(vomer)组成。软骨膜和骨膜外覆有粘膜。组成鼻中隔的骨和软骨发育不均衡,可引起鼻中隔偏曲,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该区即利特尔区(Little area),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四、后鼻孔(posterior nares,choanae):主要由蝶骨体(上)、蝶骨翼突内侧板(外)、腭骨水平部后缘(底)、梨骨后缘(内,即左右后鼻孔分界)围绕而成。双侧后鼻孔经鼻咽部交通。
鼻腔的应用解剖
五、外侧壁;鼻腔外侧壁是分别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筛骨迷路(内壁)、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结构复杂,为鼻内镜手术的重点区域。鼻腔外侧壁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分别称为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1/3,其前端的位置则依次后移约1/3。每一鼻甲的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空间,分别称为下、中、上鼻道。约有15-84%的成人有最上鼻甲存在,中下鼻甲之间的间隙称为中鼻道,中鼻道外壁上有上下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名为钩突(uncinate process),后上者为筛泡(ethmoidal bulla),内含气房。钩突与筛泡之间的裂隙称为半月裂孔,半月裂孔向外的凹沟,称筛漏斗,平均深度5mm,筛漏斗的前上部呈漏斗状,称为额隐窝,额窦经鼻额管开口于此。额隐窝前方的弧形隆起称为鼻丘。前组筛窦开口于筛漏斗中部,上颌窦开口于筛漏斗的后部。中鼻甲基板横贯筛窦,把筛窦分为前后两组,基板之后为后组筛窦,后组筛窦最后最大的气房称Onodi气房,后筛窦与蝶窦因气化关系,结构复杂,构成筛蝶区,与视神经、颈内动脉相互毗邻,是鼻内窥镜手术的危险地区。
钩突的大部分为三层结构,即其前内侧的鼻腔或中鼻道粘膜、筛骨及更靠后外侧的筛漏斗粘膜。向上翻起中鼻甲,从矢状面的大体解剖标本上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钩突。钩突几乎呈矢状走向,并几乎与筛泡平行。钩突为一新月状骨板,大小约3-4mm宽,1.5-2cm长。位于中鼻道外侧壁最前方,附于泪骨之后,约有13%被前筛房气化。钩突骨板及其粘膜构成筛漏斗内侧壁上部,其前缘与鼻腔外侧壁的泪骨等溶合呈锐角,构成筛漏斗前部倒“V”形盲端,钩突前部呈垂直状,其背侧凹形的游离缘向下降即成为半月裂的下缘界限,其尾端与下鼻甲筛突的上升部连接参与构成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囟门。行鼻内窥镜切除筛窦时必先切除钩突及其表面粘膜,再进入2mm,即达筛泡,咬除钩突,打开筛泡即开放筛漏斗。钩突是鼻内窥镜筛窦开放术中需切除的第一基板。应注意钩突有如下改变:①钩突骨质增生肥大或过度气化,若凸入中鼻道,可部分或完全阻塞中鼻道,钩突增生也可向外与纸样板接触导致漏斗上方关闭,障碍额隐窦与筛漏斗的交通。②钩突偏曲出现率约为16%,向内侧偏曲抵触中鼻甲,影响中鼻道引流,若向外偏曲可引起半月裂孔和筛漏斗狭窄。③钩突发育不良,失去术中的重要标志,应避免损伤眼眶内侧壁。钩突后缘由于无骨性附着处,故几乎呈游离状态。钩突前上方附着于上颌骨筛嵴,恰好位于中鼻甲前端与鼻丘在鼻腔外侧壁附着处之下;紧接其下方,钩突与泪骨的后部融合;前下方无骨性连接;后下连于下鼻甲骨的筛突,该附着处骨质较厚,钩突常常在此分岔或增宽,进而与坚固的下鼻甲融合;钩突后上界分出一个小的骨性突起附着于腭骨垂直板。
       筛泡为主体的气房群构成中筛复合体。筛泡是前筛最大、最恒定的气房。筛泡位于中鼻道,恰好在钩突之后,筛漏斗、半月裂的后上方和中鼻甲基板前方之间。其界限是:前壁下部是筛漏斗底,前壁上部以向上延伸附着于筛顶的筛泡基板与前方的额隐窝后唇相连(此处筛前动脉横过筛顶),后壁是中鼻甲基板,外侧壁为纸样板,内侧壁与中鼻道相邻。筛泡气房一般1-4个,开口于前壁引流入半月裂和筛漏斗。筛泡位置恒定,骨壁薄而脆,易于切除。筛泡前壁是鼻内窥镜筛窦开放术需切除的第二基板。筛泡以眶纸板为基底,向内突入中鼻道。筛泡外观状如气泡,即像一个中空、壁薄、圆形的骨性突起。
       半月裂孔是钩突与筛泡之间的一个裂隙,向外入筛漏斗,向内是中鼻道,是筛漏斗入中鼻道的通道,此通道一旦受阻,就会使筛漏斗引流不畅。
        筛漏斗是沿半月裂孔向前下和逐渐扩大的漏斗状三维空间,属前筛房的一部分。其界限和毗邻是;前内和前下界为钩突;后界为筛泡的前表面,向内侧经半月裂孔与中鼻道沟通;外界为部分上颌领窦内壁(前后囟)和眼眶的纸样板(外上部分);最上部则是额隐窝。筛漏斗和额隐窝的解剖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钩突的发育状态:①钩突最上部向内侧转并和中鼻甲溶合,或向上延伸直接连于筛顶,额隐窝则开口于筛漏斗,这是正常的解剖关系;②钩突最上部向外侧伸向纸样板时,则完全分隔了筛漏斗和额隐窝此时筛漏斗最上部成为盲端,额隐窝直接经筛漏斗的内侧开口入钩突与中鼻甲之间的中鼻道。筛漏斗的深度取决于钩突的高度,通常为0.5-10mm,筛漏斗的宽度约为2-5mm。
上颌窦自然开口80%位于筛漏斗底部(即筛漏斗中后部),恰在下鼻甲附着的上方,20%位于筛漏斗的前部或钩突尾部。Myerson观察114侧尸头发现多数开口位于中鼻甲前缘后1-2cm之间。从上颌窦内观察,自然口位于内侧壁最高处、紧贴眶底壁之下。开口呈裂隙状,卵圆形或园孔,直径0.2-0.4cm,少数人有副口存在。孙树岩等在70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中,仅11例在鼻内窥镜下容易确定开口位置,59例窥不到,用圆头探针或弯头小吸引管,以中鼻甲前下缘为标志,沿下鼻甲附着处上缘向后探查鼻腔外侧,可找到开口或确定囟门部位后进行开窗术。上颌窦自然开口存在着鼻内开口和窦内开口,两者间有着通道称鼻通道,长约0.2-1.1cm,平均0.8cm。观察了16例上颌窦内开口有10侧正位于上颌窦内壁与上壁结合部下方,即邻眶下壁,1侧恰好在接合部位,5侧内口在接合部下0.3-0.7cm。上颌窦内口至上颌窦前经眶矢状面切口示上颌窦内壁与内壁接合部距离平均1.1 cm,最小仅0.4cm至上颌领窦后壁与内壁接合部的距离平均为1.9cm。以上解剖特征,决定了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只能向下、向前和向后。用反咬钳向前扩大止于前方坚硬的泪骨之后,以免损伤鼻泪管,向后扩大有1.9cm的余地,但避免损伤蝶腭动脉,向上扩大开口不应超过上颌窦骨性窦口上界(一般不向上扩大)以免损伤纸样板和眶下壁,一般开窗约1.0 × 2.Ocm2。


       鼻囟门:(或称上颌窦囟门)上颌窦骨性窦口是由于鼻腔外侧壁的部分骨质缺失而存在,骨口前界为泪骨和下鼻甲泪突,下界为下鼻甲背部,上界为眶底,这一骨孔又由下鼻甲的筛突和钩突背尾部呈十字形连接而分隔成前上、前下、后上和后下四个象限,前上象限即是自然口所在,其余三个象限被鼻腔外侧壁和上颌窦内侧壁的双层粘膜加上致密的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膜性壁所封闭,分别称为前下鼻囟、后上鼻囟,后下鼻囟,统称为鼻囟门或上颌窦囟门。有些文献将前下鼻囟称前鼻囱,将后上和后下鼻囟合称为后鼻囟。后鼻囟直径较大和较少变异,是内窥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或开窗术和上颌窦内扩大窦口手术的入路。由下鼻甲附着水平从前向后寻找到自然口,然后确定位于钩突尾端后方和下鼻甲附着上缘的膜性后鼻囟,从此开口沿下鼻甲附着上缘向前扩大开口止于泪骨之后。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常在后囟进路的另一原因是因眶下壁与水平面形成一从前向后上的角度,同时眶下壁与下鼻甲附着上部之间,随着移向下鼻甲后端,二者之间距离加大,因此从后自进入上颌窦是安全的。
鼻腔的应用解剖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 OMC),由Naumann首先提出,是内窥镜筛窦手术内侧界限,指的是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包括钩突、筛泡、半月裂孔、前和中筛房、上颌窦自然口、鼻囱门和中鼻甲等。这一区域的任一解剖部位有变异,都可引发前组鼻窦炎症的发生和发展。Messerklinger及Kenne即等认为大多数患者感染扩散是从筛窦继发影响到上颌窦和额窦。即前中筛区是鼻窦炎的原发部位,因为呼吸气流进入鼻腔首先到达该区,使该区成为细菌的主要沉积区和变应原颗粒的主要滤过区。认为窦口鼻窦复合体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各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关键是前筛房,通过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解除引流障碍,各窦炎症自然消退,功能得以恢复。OMC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是:OMC区域局限的阻塞即可导致相邻鼻窦广泛而严重的病变。以该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的原则是,通过微创手术,解除鼻窦窦口的机械性阻塞,借助鼻腔及鼻窦正常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恢复鼻窦窦口正常的通气、引流及鼻腔、鼻窦粘膜的功能,从而解决广泛的鼻窦病变。FESS中广泛采用的Messerklinger术式( Messerklinger technique, MT)即以中鼻甲、钩突和筛泡作为手术标志。
1)下鼻甲和下鼻道(inferior turbinate and inferior meatus):下鼻甲骨为一单独呈水平状卷曲的薄骨,附着于上颌骨内侧壁和腭骨垂直板。其上缘中部的泪突与泪骨连接,并与上颌骨额突后面的骨槽共同形成鼻泪管;其上缘后部的筛突连接中鼻道钩突的尾端,共同参与上领窦自然口和鼻囟门的构成;其外侧面与鼻腔外侧壁及下鼻甲附着部共同形成下鼻道。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病理状态下(如下鼻甲肿胀及肥大)可直接影响咽鼓管的功能。下鼻道顶呈弯隆状,在其顶端有鼻泪管(nasolacrimal duct)开口,经下鼻道行上颌窦开窗术时其窗口的高度应限制在下鼻甲附着处以下0.5cm,以免损伤鼻泪管开口。

       泪囊的应用解剖:泪囊位于前后泪嵴之间,泪囊长12-15mm,前泪嵴由上颌骨额突形成,后泪嵴属泪骨。鼻泪管长18mm,由泪囊至鼻腔外侧壁,骨性泪道由上颌骨、泪骨和下鼻甲组成。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是位于中鼻甲的前端,鼻丘的外侧。水平位切面见组成泪囊骨性内壁有两部分:上颌骨额突和泪骨,二者间有二接合骨缝,泪骨前部参与泪囊骨性内壁的组成,后部参与眶内壁的组成。泪囊的骨性界限是:上界平中鼻甲附着处,前界为上颌骨额突,后界是钩突。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上颌窦内侧壁的一部分),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
2)中鼻甲和中鼻道(middle turbinate and middle meatus):中鼻甲是窦内窥镜手术中最为恒定的,也是最重要的定位标志。依其形态可分为两部分。上半部上升为垂直板,短而陡,位于筛窦内侧,向上附着于筛顶和筛板之间的筛顶部,并组成筛迷路的内侧面,是前筛切除的内侧界。中鼻甲上半部与前颅底直接连接,该处筛板多孔而薄脆。下半部逐渐下降并弯向外侧壁纸样板的后部,使中鼻甲后附着部呈从前上向后下倾的冠状位,称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基板分隔前、后筛房,在基板前下方为前组筛房,在其后上者为后组筛房。中鼻甲附着后部(基板)进入筛窦的位置在后鼻孔前的上1/3内,此处为寻找蝶窦前壁的一重要标志。中鼻甲基板是鼻内窥镜蝶筛窦开放术必须切除的第三基板。
中鼻甲在鼻内窥镜手术中有其重要意义:①作为手术内界的标志,操作必须严格保持在中鼻甲外侧进行,可避免损伤筛板;②如既往在鼻腔手术一中己被切除,则应尽量找到其残留的切缘为手术内侧界限标志;③中鼻甲前上部附于前颅底,当切除中鼻甲前上部时,应避免强力拖拉,否则会损伤筛板及脑脊液鼻漏。
       中鼻甲在部分人有变异:①气化良好的筛窦可延伸中鼻甲骨内形成筛甲气房;②额隐窝过度气化入中鼻甲前端形成泡状鼻甲,解剖学发现有8-20%;③中鼻甲向外弯曲凸入中鼻道。以上改变可阻塞和填满整个中鼻道,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通气引流障碍,术中只需切除泡状鼻甲侧壁,弯曲凸入中鼻道的中鼻甲可加矫正。
       中鼻甲在维持鼻腔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术中不应轻易切除,据报道,切除中鼻甲或中鼻甲缺失可带来以下不良后果:①手术中失去重要标志,易产生并发症;②失去中鼻甲使鼻腔宽大,引起吸气性头痛;③中鼻甲缺失区约有70%患者出现相对的鼻中隔或鼻腔外侧壁软组织增生,阻塞窦腔引流;④失去中鼻甲对鼻腔的保护功能,增加鼻窦炎感染。
       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可以分为前部和后部两部分。中鼻甲后端附着处的后上方,距后鼻孔上界的上、后方约12mm处为蝶腭孔所在位置,有同名血管及神经通过。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olfactory sulcus)或嗅裂;在该水平以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则称总鼻道(common meatus)。
3)上鼻甲和上鼻道(superior turbinate and superior meatus):上鼻甲是三个鼻甲中最小的一个,属筛骨结构,位于鼻腔外侧壁上后部。有时仅为一粘膜皱璧。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有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是蝶窦开口所在。经鼻腔径路直接进人蝶窦的一种方式是,先切除中鼻甲的后1/3,充分暴露蝶筛隐窝及蝶窦开口。
六、 鼻腔粘膜
       鼻腔粘膜包括嗅区粘膜和呼吸区粘膜,前者约占成人鼻粘膜的1/3。
(1)嗅区(olfactory region)粘膜: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向下至鼻中隔上部及鼻腔外侧壁上部等嗅裂区域。活体状态下嗅区粘膜呈棕黄色。嗅区粘膜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由支持细胞、基细胞及嗅细胞组成。嗅细胞为具有嗅毛的双极神经细胞,其顶部的树突呈棒状伸向细胞表面,末端膨大成球状(嗅泡),并由此膨大发出10-30根纤毛,感受嗅觉;其基部伸出细长的轴突,在粘膜固有层形成无髓鞘的神经纤维,穿筛骨水平板进入颅内,止于嗅球。粘膜固有层中的嗅腺(Bowman gland)可分泌浆液性物质,辅助嗅觉功能。人类的嗅觉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人类认识和记忆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本原理一直不为人所知。2004年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的获奖者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每个嗅觉受体细胞都只表达某一种特定气味受体基因。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研究向我们清楚地阐释了我们的嗅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他们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基因家族。这一基因家族由1000种不同的基因组成(占我们基因总数的百分之三),这些基因构成了相当数量的嗅觉受体种类。这些受体位于嗅觉受体细胞之内,这些细胞在鼻腔的嗅粘膜上,可以探测到吸入的气味分子。每个嗅觉受体细胞只含有一种嗅觉受体,每个受体可以探测到数量有限的气味。我们的嗅觉受体细胞因此对一些气味很敏感。这些细胞直接向特定的微型终端传送神经反应过程。数个嗅觉受体所得到的信息在大脑进行综合,形成一种模式。因此,我们能够在春天时感觉到丁香的香味,并在其它时候记起这种香味。
(2)呼吸区(respiratory region)粘膜:鼻腔前1/3自前向后的粘膜上皮是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假复层柱状上皮(仅部分细胞具有纤毛),鼻腔后2/3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后者由纤毛细胞、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
鼻粘膜呼吸区所有柱状上皮,不论有无纤毛,其表面均有微绒毛,后者呈现典型的9+2结构,即纤毛外围9组成对的二联微管和中央的两条中心微管。纤毛朝向鼻吸方向摆动。无纤毛柱状细胞数量较少,其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用以保持粘膜的湿度。杯状细胞内含大量粘液颗粒,具有分泌功能。
粘膜下层具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为鼻分泌物的主要来源之一。鼻分泌物在粘膜表面形成随纤毛运动而向后移动的粘液毯(mucous blanket),后者由外层的粘蛋白及内层供纤毛运动的水样层组成,粘液毯是鼻粘膜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呼吸道某些病可使粘液分泌细胞的粘液素调控基因发生上调,导致粘液分泌亢进。
鼻粘膜血管的特征:内皮基膜不连续(利于物质交换)、小动脉壁缺乏弹力层(对化学物质的作用敏感)及毛细血管与小静脉之间形成的海绵状血窦(cavernous sinusoids)利于反射性膨胀。此外,在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还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如浆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

七、鼻腔血管和淋巴
1、鼻腔血管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系统的分支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上颌动脉(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
鼻腔的应用解剖

(1)眼动脉:自视神经管入眶后分出筛前动脉(anterior ethmoid artery)和筛后动脉(posterior ethmoid artery)。两者穿过相应的筛前孔和筛后孔进人筛窦,均紧贴筛顶横行于骨嵴形成的凹沟或骨管中,然后离开筛窦,进人颅前窝,沿筛板前行穿过鸡冠旁小缝进人鼻腔。筛前动脉供应前、中筛窦和额窦以及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的前上部。筛后动脉则供应后筛窦以及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的后上部。筛前动脉横行于筛窦顶骨管中,是鼻内镜鼻窦手术时筛顶的标志,其前即为额隐窝。
(2)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相继分出蝶腭动脉(sphenopalatine artery)、眶下动脉(infraorbital artery)和腭大动脉(greater palatine artery)供应鼻腔,其中蝶腭动脉是鼻腔血供的主要动脉。
蝶腭动脉经蝶腭孔进人鼻腔,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外侧支分成数目不等的鼻后外侧动脉(lateral posterior nasal arteries),并进一步分成下鼻甲支、中鼻甲支和上鼻甲支,供应鼻腔外侧壁后部、下部和鼻腔底。内侧支也叫鼻腭动脉(nasopalatine artery),横行于鼻腔顶部,经蝶窦开口的前下方至鼻中隔后部,分出鼻后中隔动脉(posterior nasal septal arteries),供应鼻中隔后部和下部。鼻腭动脉、腭大动脉、上唇动脉、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的鼻中隔支,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称之为利特尔动脉丛,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此区称为利特尔区(Little area)。
眶下动脉经眶底的眶下管出眶下孔后,供应鼻腔外侧壁前段。腭大动脉出腭大孔后,经硬腭向前进入切牙管至鼻中隔的前下部。上唇动脉来自面动脉,其鼻中隔支参与形成利特尔动脉丛。
(3)静脉回流:鼻腔前部、后部和下部的静脉汇入颈内、外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亦可经筛静脉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上矢状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kiesselbach plexus),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为吴氏鼻一鼻咽静脉丛(Woodruff naso- nasopharyngeal venous plexus),常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来源。
虽然从解剖学角度,可以把颈内及颈外动脉和静脉系统在鼻中隔前下部形成的动脉和静脉血管网分别称之为Little动脉丛和Kiesselbach静脉丛,但源于该区的出血有时很难区分动脉性或静脉性,故临床笼统将该区称之为“易出血区”。
4、鼻腔的淋巴鼻腔前1/3的淋巴管与外鼻淋巴管相连,汇入耳前淋巴结(anterior auricular lymph nodes)、腮腺淋巴结(parotid lymph nodes)及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鼻腔后2/3的淋巴汇入咽后淋巴结( 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s)及颈深淋巴结上群。鼻部恶性肿瘤可循上述途径发生转移。
鼻腔的应用解剖
八、鼻腔的神经
       鼻腔的神经包括嗅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
(1)嗅神经(olfactory nerves):分布于嗅区粘膜。嗅细胞中枢汇集成多数嗅丝穿经筛板上之筛孔抵达嗅球。由于嗅神经鞘膜即为硬脑膜的延续,损伤嗅区粘膜或继发感染,将使感染沿嗅神经进入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
(2)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神经)的分支。
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由其分支鼻睫神经(nasociliany nerve)分出筛前神经和筛后神经(anterior ethmoid nerve and posterior ethmoid nerve),与同名动脉伴行,进入鼻腔分布子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上部的一小部分和前部。
鼻腔的应用解剖
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穿过或绕过蝶腭神经节(又名 Meckel神经节)后分出蝶腭神经,然后穿经蝶腭孔进人鼻腔分为鼻后上外侧支和鼻后上内侧支,主要分布于鼻腔外侧壁后部、鼻腔顶和鼻中隔。鼻后上内侧支又有一较大分支称鼻腭神经,斜行于鼻中隔上。
       从蝶腭神经又分出腭神经(palatine nerve),后者又分出腭前神经(即腭大神经,anterior palatine nerve)入翼腭管内进而分出鼻后下神经(posterior inferior nasal nerve)进入鼻腔,分布于中鼻道、下鼻甲和下鼻道。此外,从上颌神经又分出眶下神经,后者之分支分布于鼻前庭、上颌窦、鼻腔底和下鼻道前段。
(3)自主神经:鼻粘膜血管的舒缩及腺体分泌均受自主神经控制、交感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组成的岩深神经(deep petrosal nerve),副交感神经来自面神经分出的岩浅大神经(greater superficial petrosal nerve)。两者在翼管内组成翼管神经(vidian nerve),经蝶腭神经节后人鼻腔(图2-1-27)。交感神经在神经节内不交换神经元,主司鼻粘膜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在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主司鼻粘膜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正常情况下,鼻腔自主神经的作用互相制约,翼管神经切断适用于对药物治疗效果差的部分变应性鼻炎病人及血管运动性鼻炎病人,可用传统方法或鼻内镜技术经鼻腔、鼻中隔或上颌窦途径进行,其长期的疗效欠理想。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鼻炎培训

小朋友身患鼻炎7年,饱受折磨!李秀梅鼻炎专病专治治愈鼻炎!

2018-9-16 9:59:00

鼻炎培训

李秀梅鼻炎专病专治——顽固性鼻炎患者的福音,老鼻炎患者的最后一站!

2018-9-27 16:56: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