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医不仅是一门治病的技艺,更是中国人对个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的看法。中医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重视治病于未病,强调顺其自然;它不只指导我们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还与道德涵养息息相关。在这篇文字中,楼宇烈先生以通俗的语言阐发了中医养生的精要,读罢此文,亦可掩卷回想我们平日的生活方式。祈愿读者诸君身心康宁!
1 不服药为中医
根据中国文化整个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的理论并不是要落实到治病这一点上,而是要落实到中医治人这个上面去。因此它不是把治病当做是首要的,而把治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怎样才能治人,用中医的理念来讲就是要养生,要把中医理论落实到养生这个理念上来。《素问》里就讲到“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人生病的原因不是在病已发作的时候,而是在于他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呢。因为“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
注意这里的“素”字。关于这个字的解释,历来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一个解释是非常好的,说“素者,本也”,“素”就是本,就是它本来的状况。
那么“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养生如果不从根本上来养,也就是不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养的话,那就可能会有生病的征兆。而治病如果不从根本上去治,不按照它自然的状况去治,那么就会真的生病了。
所以可以看到中医的养生理念,一个就是首先治愈未病,治愈未病就是要让人不生病,就是要“养之有素”。已有病的征兆时该怎么办呢?那就要“治之有素”,使它不至于真的变成疾病。
治之有素不一定要吃药,现在的理念总是认为要治好病就得吃药。中医的理论不是这样,吃药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不吃药。
汉代是中医理论形成的时代,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关于医的问题,医在古代被称为方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就记载了许多的医书,其中还提到,医方都是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能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的。
具体是怎样来治的呢?书中讲道:根据草木的寒温,病的深浅,借助于药物滋养的力量,使得人的气感调适。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汉书·艺文志》)。
就是说治病不是通过吃药,而是要先达到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以后才能“通闭解结”。所有的病用中医的理论来讲就是身体的某处闭塞了,气不通了,所以就要想办法,让气通顺,从而达到平衡。如果不这样的话,吃药吃错了,以热增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就麻烦了。所以《汉书·艺文志·经方》中有一句话:“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清代有一位学者,对这句话做了一个注解,他说现在在江苏苏州一带的人还这么说,“不服药为中医”。
在《黄帝内经》里,黄帝曾经这样问岐伯:我听说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精变气,祷告一下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就回答说: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动一动就可以避寒,天热了就到一个比较凉快的屋子里面去待着。在家里不会时时念着这个丢不下,那个想得到。在外面也没想过要当官,所以生活得很恬淡,邪气根本就不能够浸入体内,当然也就用不着吃药扎针了。
但当今之世就不是这样了,人们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因此就有各种各样的忧患。身体也很劳累,而且还不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就贪热。这样早晚都是虚邪的气,并逐渐侵蚀到了五脏骨髓,外面也伤了五官和肌肤。那即使是小病也会非常厉害,光靠祷告又怎么能治呢?知道了这段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就是指如果能够调顺身心的话,就可以不服药,这就叫“移精变气”。
现在在人们的观念里还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养生就要吃补药。
现在很多的商家都在做营养药、滋补药,但其实都没有必要去吃。因为有的时候吃了,反而是有害的,就是营养过剩,在老年人中间这样的例子似乎还不是很多,但是在青少年中间,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严重。
吃了过多的营养药、滋补药之后,儿童的发育就会变得很不正常,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这个生理应该具有的一种状态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发生了生理变态,早熟了,这是很有害的。因为一个人的成熟跟他的寿命是有关系的,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短,并不是说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长,身体就越好。
所以现在这些营养品、滋补品,在青少年中间已经引起了相当严重的危害,这完全违背了中医的养生理论。
2 顺其自然
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
什么叫做养生之道呢?就是循天之道养其生。一句话,养生就是顺其自然,因为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循天道。
我有四句话,“法无定法,因人而异,理有常理,顺其自然”,认识到这个,养生就好办了。
3 三理养生
中医讲的养生是很值得探讨的,它还有“三理养生”这样一种说法。所谓三理养生,就是从生理上、心理上、哲理上来养生。
什么是生理养生呢?这包括了好几个方面。首先是动静要适度。运动不能过分了,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适度的锻炼。而锻炼也不一定就得拘泥于一种形式,比如有的人爬山心情舒畅,有的人散步就觉得很好。所谓动则养,是从生理机制上来讲的,动可以活络筋骨、疏通气血,但是动和静还得结合起来。静可以说就是适当的休息。
另外,动也不一定就是我们从表面上能看到的动,其实动也可能是内在的。有的时候,一个人表面上是静的,其实他内里还有动。比如说静坐,静坐是一个很好的休息的办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的办法。在静坐中,其实就有动,就是通过外部的静,让气在人的身体里面动起来。道家讲有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脉,气息有一个小周天的循环就有这个道理在其中。禅宗的坐禅,也是静中有动,它主要通过调身、调息再到调心。
至于太极拳,就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了。太极拳,我认为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医和中国文化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刚柔结合的精神,是一种很好的生理养生的方式。
生理养生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食养。食养的关键是要营养均衡,同时也不要暴饮暴食,养好脾胃。刚才我讲了脾胃不好是可以引起种种病的,其实对一个人来讲,脾胃不舒服,也会使得各个方面都很不舒畅。
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脾胃不舒服,有时跟精神也有很大的关系。脾胃不好本身也会引起精神的不适。而如果能够调适好精神,也会使得脾胃舒畅。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生理养生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要起居有常。所以总的来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生理养生最重要的三条原则。
那么第二层养生的“理”,就是心理养生。心理养生,其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调节你的情绪,就是调适好你的七情六欲。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就是七情。中医里讲,七情常常是受到外在的各种刺激后引发的。它有时候是一种生理的反应,不能说突然在我前面出现一个东西,我一点不紧张,一点不惊恐,不可能!所以我常常讲,一个人如果没有喜怒哀乐,就不能算人了。喜怒哀乐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问题是能不能调适好它们。中医主张对七情六欲应有所节制,就像孔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高兴不能过分;悲哀也不能过分。喜怒哀乐一过分都会伤害身体。能不能够调节好情绪,这就是一个心理的问题。
所以心理养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调适自己的情绪,不要有那种大忧愁、大悲哀,也不要有所谓的大高兴,太高兴就有可能乐极生悲了。如果能够保持七情不受干扰,能够保持一种平和心境的话,按照中医来讲,真气就能内存,人的五脏六腑的气血就可以调和流畅,那些各种各样的邪风,也就无法乘虚而入。这样的话,你的身体就可以百病不生。
心理养生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修养德行,即提升自己的品德。这个在《论语》里面也讲过,“智者乐,仁者寿”。仁者就能寿,过去俗话里也讲了,有大德者必长寿。
唐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在自己的医学著作《千金要方》里就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寿”。也就是说你的德行如果不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程度的话,那么即使去服用什么玉液金丹,也不能够延长你的寿命。
他还讲:“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如果你的道德不断地完善,即便你不去祈求善也有福,不求寿自己也会延长寿命。他最后得出结论是:“此养生之大旨也。”这就是养生的根本道理。
第三层“理”是什么呢?就是哲理养生。哲理养生是更高层次的养生,涉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你悟透了人生的道理,悟透了世界的道理。那么怎么样叫悟呢?
明末清初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夫之,他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养生的说法,叫做“六然四看”。
“六然”是指什么呢?
第一,自处超然。自处就是自己对待自己,自己怎么样来看待自己呢?要超然。态度要超然,也就是说,要达观、豁达。
第二,处人蔼然。处人是对待别人,就是说对人要非常的和气,与人为善。
第三,无事澄然。没有事情的时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宁静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事的时候要非常宁静。如果说自处超然有点淡泊的意思,无事澄然就是宁静,宁静就可以致远。
第四,处事断然。就是处事要有决断,不能优柔寡断、犹犹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说得意的时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第六,失意泰然。失意的时候要泰然处之,别把它看那么重。
这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六个然,不就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观吗?是不是很有道理?
还有四看。这四看,其实也很有意思的。看什么?
第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担当起来。
第二,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够承受得起。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第四,群行群止看识见。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识见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四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很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这些都是在更高的思想层面中来讲的,因此叫做哲理养生。
我觉得中医在养生这个方面非常深入,从生理到心理到哲理,都考虑到了。我们现在很多的病都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治疗上。但全世界都开始认识到人们的亚健康的状态是越来越严重了,而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心理越来越不健康,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所以心理层面的治疗现在也被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中国现在在拼命地学人家,其实这个方面中国的资源是最丰富的。
现在我们还没有哲理方面的治疗,甚至于还没有意识到治病还要从哲理方面去治,其实哲理方面的治疗就是培养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觉得这对人的健康而言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要心胸开阔、心境平和。
心胸开阔和心境平和,应该说停留在心理层面上还解决不了,必须到最高层次,即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这个认识层面才能解决。所以仁者寿,这句话绝对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做到。
我想中医理论核心的落脚点就在养生上,即是治病于未病。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医的思想,不是仅仅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实际的病,而是从整体上来治疗。从饮食、起居、心理、哲理各方面进行总体调节。也就是把一个人看做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生病不可能只是这一个体某一个部分单方面孤立地出问题了,一定是整体上面都有问题。
我觉得,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方式来看待一个生命体,应该说是医学一个最根本的基点。医学要有整体的调适,只有整体的调适才能够从根本上治好病。
所以中医是讲固本培元,要从根本上入手,治标必须治本,或者是标本兼治。在中医里面,处处都体现了整体的观念,体现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以本统末的观念。
我觉得,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中医的这样一些理论和它的可以说是几千年实践的经验,认识到它真正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看到中医里面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意义、价值之所在。
附:楼宇烈谈中医:
一、中医的哲学:1、人离不开自然 2、动态平衡3、自然合理
二、中医的功能:通蔽解塞、推齐致平
三、中医强调机体的自我痊愈,不服药物为中医。
四、信念的作用对身体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五、西医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尸体上得来的数据只适用于尸体,是静态的。而中医是内观解剖学,能够窥探到活体气血流通的经络,是动态的。二者境界不言而喻。
六、中医推荐:人文养生,因为养心才能彻底养生。“仁者寿”。
七、人生不要三心:恐惧心、悲观心、怀疑心。
精华:
1、茶是长生药。茶养心,因为茶可以成为人文生活,养鱼、种花、书法……都能成为人文生活。
2、平衡即是进补。
3、人体,这个创造所赋予的宝贵肉身,原本就万法具足。
4、天人合一:天有昼夜,人有起卧;人与天同步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5、人体的能量和血液总量成正比,血气水平就像银行存款可以积蓄,存得越多,人体可以自我修复的能量就越强。
6、休息的意思是人休了以后(身体能量)产生利息。如果没有利息产生,久必损耗身体本钱。
7、欲望是健康最大的负担,知足常乐。
8、如坐了45分钟后,起来走走,活动活动。
9、睡前不妨双腿相盘,做一会儿深呼吸,有益于入眠和提高睡眠质量。
10、运动会疏通经络,强化心脏功能,提高清除体内垃圾的能力。
11、中医将正常的能量称之为“血气”,备用能源称为“火”。正常能量不足时,会启用备用能源,身体表现为越晚越精神,中医视此为“心火盛”或者“肝火旺”,是不正常的现象。
12、提升人体排除寒气的能力,避免淋雨、洗头必须吹干。
13、家中常备姜,晨起热饮姜茶。也可先喝一大杯温水,有助提升人体阳气。
14、敲胆经一方面能够刺激胆经,强迫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以备分解油腻之需;另一方面使体内堆积的废物能够流通,进而排出体外。
15、肥胖不是吃得太多,而是排得太少。
16、生了病的人总想找到能够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却不愿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去除真正的病因。
17、家族病史往往与遗传无关,而是因为共同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18、营养过剩并不一定是肥胖真正的原因,冰水和冷气的不当使用,很可能是肥胖更主要的因素。
19、并非肥胖的人容易得心脏病,心脏病才是肥胖的原因。
20、肥胖的真正原因:1、能量不够 2、经络不通
21、清除体内垃圾首先需要身体具备足够的血气能量,养生一式三招可以迅速上升血气能量:早睡早起、敲胆经、按摩心包经。
22、减肥与养生是同步的,养生首先就要排放垃圾。减肥时不应减少身体的能量,反而要增加能量。
23、减肥不是减重量,而是减体积。看起来瘦了,体重反而因血气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24、人容易发脾气、动肝火,不完全是性格问题,很可能是身体上的问题。当血气充足了,身体不容易产生肝火和脾气,性格也变了,修养也好了。这也许就是生活习惯改变的功劳。
25、长久以来,我们只会用自己的意志吃东西,很少听听身体想吃什么。人合理的膳食搭配:一分肉二分饭三分水果四分菜。
26、人体总血量不足,是患者中最大多数的共同问题。常见病都是因为血气水平下降。预防任何疾病,最适当的保健方法就是养血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27、肿瘤是身体由于能量不足,无法把垃圾排出体外,暂时将之集中在垃圾流通通道上。
28、当人体血气能量过于低落,再生的新细胞没有足够能量,很可能制造出具有瑕疵缺陷的细胞,就是通常所说的癌细胞。
29、茶为解毒药,合理饮茶,可以使肠道干净。
30、分餐制对肠道干净有益,可以避免唾液传播病菌,对婴幼儿更重要。
31、吃当时令的、新鲜的食物,不吃反季节、转基因、腌制以及垃圾食品。
32、烹调方式尽量采用蒸、煮、拌,以留存营养物质,尽量避免油炸、爆炒方式所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33、生病是身体自愈的过程,有能力生病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34、许多大量透支体力的人,忙的时候不生病,一停下来休息就生病。这是因为休息之后,血气水平上升,具备了人体自我修复的基础,开始以各种病症表现出来。
35、早餐是天食,中餐是佛食,半夜吃是鬼食。意思是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夜宵不要吃。
36、成人酌情每周一天全素或者每周一个中餐(晚餐)不吃,都有利于身体排毒。
本文来源:本文选自楼宇烈先生《中国的品格》一书。中医思维+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